剩余价值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

2024-07-04 07:56:35 59 0

剩余价值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

1. 货币资本和劳动力商品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一定量的货币资本可以作为用来购买生产要素的投资;二是要有劳动力商品的存在——即有可供购买的现实的人力条件。

2.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所有者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力不是一次性的商品,而是可以连续出卖的劳动力。

3.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工作日长度固定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产生剩余价值。

4. 拥有利润的基本经济规律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和目的,因为资本的本质即是追求利润(剩余价值)。资本所有者必须维持和扩大生产,实现其所追求的目标。

5. 不在流通中产生但离不开流通

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而且也无法离开流通而产生。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使得剩余价值产生,因为劳动力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剩余价值。

6.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出剩余价值,实现利润最大化,以满足生产扩大和竞争的需要。

7.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存在条件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

8. 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需要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则需要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

9. 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10. 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需要工人总的劳动日时间延长、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