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3政策于2017赛季首次被推出开始,旨在提升***足球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为***足球培养更多的年轻球员。这一政策的具体细则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和修订,以期能更好地落地实施。
1. 2017赛季:每队至少一名U23球员上场
中超联赛是U23政策的发明者,2017年,时任***足协***蔡振华出台这一政策,并在当年的中超联赛中实行。根据该政策,每支球队每场比赛必须有一名U23球员作为首发出场。
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年轻球员的上场机会,强化青训体系的建设。由于各俱乐部对U23球员的重视程度不一,有些球队只是将年轻球员作为满足政策要求的“敷衍品”,致使其实际发挥不佳。
2. 2018赛季:与外援上场人数挂钩
为了进一步推动U23政策的落地,2018赛季对政策进行了修订。根据新的政策规定,中超各队U23球员上场人次须与外援上场人数挂钩,即U23球员上场人次不得少于外援上场人数。
这样的调整意味着每场比赛中,球队需要对外援和年轻球员的上场时间进行更加精确的控制。这一调整并没有改变一些球队对U23球员的运用方式。有些球队仍然将年轻球员放在板凳上,只在必须的情况下才会给予机会。
3. 2019赛季:每场比赛至少上场45分钟
由于前两个赛季U23政策的效果不理想,***足协在2019赛季中超联赛第16轮起,再次对政策进行了调整。新的政策规定,每场比赛中,U23球员必须至少上场45分钟。
这一调整旨在有效提升年轻球员的参赛机会和表现机会,同时也提醒俱乐部对年轻球员的培养和运用要重视起来。在这样的要求下,俱乐部必须慎重考虑U23球员的使用时间,以便更好地发掘和培养年轻球员的潜力。
4. 2020赛季:取消U23球员始终在场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足协又在2020赛季对U23政策做出了更新。新的政策取消了U23球员始终在场的要求,并要求各俱乐部至少报名5名本俱乐部注册4年以上的U21球员。
这一调整旨在增加年轻球员的竞争机会和认可度。球队在比赛中有更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比赛情况和球员状态,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替补球员。报名和注册符合条件的U21球员,有望进一步促进年轻球员的引进和培养。
5. 效果评估:弊端难以忽视
从2017年中超联赛开始实施U23政策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其主要弊端如下:
- 球队对U23球员的运用不均衡,有些球队只是将年轻球员作为满足政策的“敷衍品”,致使其实际发挥不佳。
- 部分俱乐部依然更加倾向于引进外援,让年轻球员的上场时间受到限制。
- 一些俱乐部对U23球员的培养和引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年轻球员无法得到良好的成长环境。
U23政策在初始的初衷有所助益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只有在制定和调整政策的从培养和引进年轻球员的全链条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实现***足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的目标。